查看原文
其他

从俾斯麦到一战(23)---- 欧洲的混乱局势、英德海军竞赛,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风云野 生存意志 2019-07-12

  本系列前篇:

直挂云帆济沧海 ----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2)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3)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4)----普奥战争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5)----反思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6)----后续手段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7)----普法必战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8)----建立德国真的很简单吗?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9)----普法战争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10)----腓特烈大帝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11)----从拿破仑到俾斯麦时代

从俾斯麦到一战(12)---- 政治架构,以及英明的威廉一世

从俾斯麦到一战(13)---- 普法战争后的条款、梯也尔和德国短暂的黄金时代

从俾斯麦到一战(14)---- 党派斗争与国家治理

从俾斯麦到一战(15)---- 俄国的崛起、波兰的灭亡,以及德国和英法的关系

从俾斯麦到一战(16)---- 三皇同盟

从俾斯麦到一战(17)---- 俄土战争

从俾斯麦到一战(18)---- 1880年代俄国和德国的关系,保加利亚危机

从俾斯麦到一战(19)---- 巨人的离去

从俾斯麦到一战(20)---- 威廉二世的内政外交,法俄同盟的建立,和俾斯麦的去世

从俾斯麦到一战(21)---- 1900年前后的世界

从俾斯麦到一战(22)---- 1905年前后,英法德俄关系的嬗变

  1907年8月31日英国和俄国签订《英俄条约》,标志着英国和法俄在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争夺上告一段落。如果威廉二世稍微有点脑子,就知道应该在海外收敛了。

  可是他没有。

  他和俾斯麦的差距,不是一点半点。俾斯麦在稍作试探之后如果发现情况不对,就会及时收手。

  下面,我简述一下1905到1914年的欧洲大事,一直到开战为止。

  1905年3月31日,威廉二世访问摩洛哥,他公开表示支持摩洛哥独立。德国和摩洛哥也有很多经贸往来,不甘心法国在摩洛哥独大。我们知道,1904年4月8日,英法已经在殖民地问题上达成和解,签订了《英法协约》,双方互相承认对方在自己势力范围内的特殊地位。所以威廉二世此举在法国引起轩然大波,史称第一次摩洛哥危机。威廉要求各国按照1880年《马德里公约》的规定,一切外国在摩洛哥享有平等的贸易权和其他权利。

  法国本想对德国强硬,但还是做了一定的让步,因为此时俄国在远东正在打日俄战争,法俄同盟无力。于是,欧洲各大国于1906年1月到4月在西班牙召开国际会议,商量摩洛哥的事情。由于只有奥匈帝国支持德国,德国不得不满足法国大部分要求,承认法国在摩洛哥的特殊地位。

  1907年,摩洛哥发生内乱,法国借机加强了对摩洛哥的控制。1908年9月,因为摩洛哥的六名法军外籍士兵出逃,其中三名是德国人,法国在追逃过程中,殴打了护送逃兵的德国领事馆人员,又引发德国和法国的严重外交纠纷,史称第二次摩洛哥危机。1909年2月,两国签订了《法德协定》,德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的的特殊政治权利,法国也承认德国在摩洛哥的经济权利。

  经过两次摩洛哥危机,英法走得更近了。

  1908年10月,奥匈帝国宣布,正式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此举看起来是合理的,因为这块领土已经被奥匈管辖了三十年,并且事先和俄国外交大臣秘密商议过,得到了俄国的支持。

  但是,奥匈宣布得太早,俄国民众哪儿知道两国的秘密外交啊,于是一片愤慨。在巨大压力下,俄国外交大臣出来顶缸,否认和奥匈达成过秘密协议。做过的事儿不承认?奥匈也很愤怒,俄奥关系降至冰点。

  塞尔维亚也反对奥匈的吞并,因为奥匈吞并波黑后,塞尔维亚相当于被奥匈三面包围了。面对极为不利的地缘形势,塞尔维亚又向俄国靠拢,再次成为俄国的附庸国。

  英国倾向于支持奥匈,防止俄国势力在巴尔干渗透。

  但是,英国此举又让土耳其反感,因为土耳其同样反对奥匈的吞并。对于土耳其来说,在其西北保留一堆小国,对它最有利。从此,英国和土耳其的关系开始趋冷。英国逐渐从“联土抗俄”,转变成“联俄抗德”。

  德国,也就是威廉二世,支持奥匈帝国的行动。1909年3月,德国在“圣彼得堡通牒”中警告俄国不许威胁奥匈。有了德国壮胆,奥匈立刻开始局部动员,在塞尔维亚边境集结军队,以战争来威胁塞尔维亚。

  眼看德奥铁板一块,俄国很想动武。俄国秘密咨询了法国的意见:兄弟,咱们一起和德奥开战行不?

  第一次世界大战,在1909年差点就爆发了。

  但是法国并不想因为奥匈宣布吞并了它已经管辖了三十年的一小块领土而开战。在法国看来,俄国有些小题大做了。既然法国不想打,还没有从日俄战争中恢复过来的俄国不得不让步。于是在1909年3月,俄国和塞尔维亚不得不承认奥匈吞并的事实。俄国,不得不继续休养生息,等待更好的时机。

  也就是说,在1909年3月的时候,俄国和德奥的关系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只要法国同意开打,俄法必然和德奥打起来。但是法国觉得开战的理由不够充分,和德国的关系也没有恶化到必打的地步,所以没打起来。另一方面,英国此时还没有完全站在俄国一边,甚至倾向于支持奥匈,因此这时候打,对法俄不太有利。

  时间继续流逝,法德再起矛盾。

  1911年,摩洛哥爆发了起义(看来法国对摩洛哥的统治很糟糕),法国和西班牙都派兵进驻。威廉二世一看,也来凑热闹,派一艘军舰前往摩洛哥的海港,想保护德国侨民和德国利益。军舰来到法国有特殊政治利益的摩洛哥,德国这是想干什么?法国大怒,德法关系再次陷入危机,于是英国介入调解。1911年11月,德法再次相互妥协。德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的地位,并把喀麦隆北部领土让与法国 (今乍得南部) ;法国则把法属赤道非洲辖下的法属刚果中南部 (今刚果共和国北部) 及邻近地区,转让给德国。1912年3月30日,法国正式把摩洛哥转为殖民地。

  经过这件事之后,法国和德国的殖民地都得到了整合,但英法都已经非常清楚威廉二世在海外扩张殖民地的野心,德国在逼迫英法走得更近。两国总参谋部甚至展开协商,进而事先约定,英国将在法德开战后,派远征军支援法军的左翼(也就是最靠近比利时的地方)。但实际上,威廉二世派一艘军舰去摩洛哥,他事先根本没有考虑到问题的严重性,事后也为和法国签订协议而高兴。

  这时,另一个欧洲国家意大利出来搞事了。1911年9月,意大利趁英法德在为摩洛哥吵架的时候,对土耳其宣战,吞并了的黎波里和昔兰尼加,这是现在属于利比亚的两个地区,当时也是土耳其的领土。土耳其战败,于1912年10月不得不将这两个地区让给意大利。

  土耳其的极其虚弱,让众多巴尔干小国看到了机会。1912年10月8日,门的内哥罗(黑山)对土耳其宣战,10月17日,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土耳其相互宣战。10月18日,希腊向土耳其宣战,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这次战争的本质,是这些巴尔干小国都想趁机独立,并抢夺更多地盘,尤其是针对土耳其。反正土耳其已经不行了,抢啊!英国出来斡旋。1913年5月30日,这些国家签订了《伦敦和约》,土耳其再次丧失大片领土。

  因为分赃不均,1913年6月29日,保加利亚在奥匈的支持下,对希腊和塞尔维亚宣战,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罗马尼亚、土耳其先后加入战争。

  战争的结果是:保加利亚不敌“多国部队”,不得不于1913年8月和五国签订了《布加勒斯特条约》,割让一部分领土给了罗马尼亚,又和土耳其签订了《君士坦丁堡条约》(西方长期称伊斯坦布尔为君士坦丁堡),把一部分领土割给了土耳其。因此,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结果是保加利亚损失惨重,它背后的奥匈帝国也跟着丢人。

  奥匈已经不是第一次偷鸡不成蚀把米了,由此可以看出这个国家的决策水平是何等低劣。作为它的盟国,德国一定要对奥匈充分关照和沟通,防止这个盟友以后干出更出格的事。但是,威廉二世并没有这么做。

  两次巴尔干战争后,巴尔干国家分成两个阵营:跟随俄国的塞尔维亚、希腊、罗马尼亚、门的内哥罗(黑山),以及跟随奥匈的保加利亚。

  在两次巴尔干战争中,塞尔维亚表现“出色”。在众多巴尔干小国中,塞尔维亚的武力相对来说较强,因此它始终想吞并当时名义上属于土耳其的阿尔巴尼亚,并向四周再扩展一些领土,建立“大塞尔维亚国”。此举当然遭到了奥匈、土耳其、乃至德国的反对。土耳其一方面和俄国是世仇,另一方面和保加利亚开战,而保加利亚的背后是奥匈。经过全面考虑,土耳其觉得还是俄国阵营的威胁更大,于是加入了德奥阵营。

  巴尔干半岛的事先说到这里,现在谈谈德国的海外殖民地。

  当欧洲事情不断的时候,德国继续在海外扩张殖民地,推行威廉二世所谓的“世界政策”。德国占有了非洲的纳米比亚和坦桑尼亚,还将德国商人在海外购买的土地也纳入帝国保护的范围,比如汉堡的高德弗罗伊商行购买的太平洋岛屿萨摩亚。和德国贸易密切的一些土地,也得到了德国宣称的“保护”,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就这样一点点扩大。1913年,德国成为世界第三殖民大国:殖民地的总面积达259万平方公里,绝大部分在非洲,有250万平方公里,占非洲总面积的8.2%。

  不过,由于德国是后崛起的国家,抢到的殖民地无法和英法相比。英国有3500万平方公里,法国1230万平方公里,德国才区区259万平方公里,在极具进取心的德国人看来,实在太少了。而且德国殖民地的位置不佳,离本土太远(近的都被英法抢完了),人口也比较稀少。例如纳米比亚的总面积是82.4万平方公里,但在2003年的人口才200万。可想而知当时才有多少人。占有这样的土地,在经济上是长期赔钱的,德国在殖民地的总人口一共才五万左右,经济远远不发达。

  德国在海外扩张殖民地的做法,进一步刺激了英法。德国日益和奥匈站在一起,又在多次激怒俄国。那么,鉴于德国在1898年已经是世界第二了,后来十几年的GDP增速仍然较快,英法俄怎么能不走到一起呢?

  更要命的是,德国和英国在海军军备方面,展开了一场激烈竞赛。这种军备竞赛在1905年以后、1914年以前,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德国早已可以建造大型商船,把这种技术用到大型战舰上,并不困难。以前,清朝北洋水师的定远号、镇远号战舰,排水量是6000吨,是1880年代初委托德国某个造船厂造的,当时属于世界上吨位最大的战舰,在远东更是横绝一时。到了1894年甲午战争时,在定远号、镇远号已经服役十几年的情况下,日本海军最大的战舰才4000吨。而且,在黄海海战时日本军舰围着定远和镇远号打,两艘战舰伤痕累累,日军因为炮弹不足而撤退。两艘巨舰仍然能驶回我国的威海卫,可见抗击打能力有多强!

  从1898到1905年,德国海军军费增加了九倍。德国海军大臣蒂尔皮茨认为德国有“后发优势”,也就是德国可以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建造比英国更强大的军舰。1900年,德国海军军费为1.51亿马克,到了1910年,上升至4.21亿马克,恰好为陆军军费(8.34亿马克)的一半。

  眼看德国进步神速,1905年,英国研制出了“无畏号”战列舰,排水量1.8万吨,装备了统一型号的单一大口径主炮,13.5英寸,而德国大型战列舰的主火炮口径是12英寸,英国再次领先。无畏号的发明者--英国海军上将约翰·费希尔认为,这种军舰永远不会被超越,英国海军兴奋无比。

  德国一看,有些慌了。蒂尔皮茨认为无畏号会让德国原来的战舰成为废铁,因此马上搞出了比“无畏号”更强的新型战列舰。英国非常失望,于是在1909年,开始建造排水量在3万吨的“超无畏舰”。与此同时,英国国会于1908年果断决定,将1908~1911财年列入的主力舰建造数量,增加到20艘,年均5艘,而同期德国的计划是年均4艘。

  1912年丘吉尔出任海军大臣后,英国海军主力舰的主炮口径进一步提高到了15英寸,并决定为新舰换装全燃油锅炉,将航速提高到25节。5艘全新设计的排水量在3万吨的“伊丽莎白女王”级“超无畏舰,于1912~1913年相继开工,它们拥有8门15英寸(381毫米)主炮、13英寸主装甲带和超过23节的速度,成为综合战斗力压倒所有德国战舰的高速战列舰。

  竞赛的结果,是英国海军继续保持优势。英国是个岛国,海军关系到英国的生死存亡。无论如何,英国人都必须拼命保住英国的优势地位。在海军方面,英国长期坚持“两强战略”,也就是英国海军要比第二、第三名加起来都要强。

  事实也确实如此,在1914年大战爆发前,英国海军的总吨位是271万吨,德国130万吨,美国98万吨,法国90万吨,日本70万吨。德国虽然已经稳居第二,但英国仍然是无可争议的海上霸主。这是因为,虽然在1906~1914年,德国海军军费上涨了105%,而同期英国只上升了28%,到了1914年,从海军军费的绝对值来看,德国已经超过了英国,但是德国还要同时对运河、港口、船坞等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改造,加上英国建造军舰的历史更悠久,有成本和规模优势,所以同级德国无畏舰的建造成本要比英国高20%以上。

  但如果看长期趋势,这样下去德国海军必然超过英国海军,或者说,至少总吨位将越来越接近英国。因此,英国在疯狂进行海军军备竞赛的同时,对德国也越来越恼火和恐惧。

  德国在发展海军的同时,一点都没有忘记陆军。德国陆军的军费是海军的两倍以上,近百万德国常备军和五百万预备役,要同时提防俄国和法国,还要有主动进攻的强大能力,所以陆军军费才是德国军费的大头。以1910年代德国的工业实力,维持如此规模的陆军和海军,确实让人惊叹。

  德国的扩军备战也不是偶然的。1910年代以后,随着法德关系的日益恶化以及两次巴尔干战争,欧洲各国都在快速扩军备战。法国将兵役期从两年延长到三年,常备军达到80万;德国在1913年大幅扩大陆军,常备军达到87万;奥匈的常备军是80万,意大利35万。俄国也准备从80万扩充到230万,但由于经济实力不行,最后未能达标,“只”扩充到了140万。

  看来,一战爆发是铁定的,只是时间问题。

  那么,英国加入对德作战也是铁定的了?

  当所有人都开始认为德奥意vs英法俄这两大军事体系将展开大战时,英德却开始了在战前最后一次大规模和解的尝试。

  这是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虽然德国的GDP已经超过英国,钢铁产量更是英法俄的总和,但论综合实力,英国还是欧洲乃至世界第一,主要是英国有庞大的海外殖民地,在人口、资源方面有绝对优势,英国海军仍明显超过德国。所以德国愿意和英国和解,英国最好能不介入德奥和法俄之间的对峙。

  英国方面,尽管对海军军备竞赛感到愤怒,但也不想和德国发生冲突,因为战争的结果很可能是两败俱伤,便宜了别人。英国还是愿意做贸易,没必要和强国打仗,也不想卷入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可能大战。英国的亲德派认为,只要限制德国海军的规模,让德国海军对英国没有威胁,英德两国完全没有发生冲突的基础,双方也没必要展开大规模军备竞赛。

  于是双方在1910~1912年展开谈判,史称“霍尔丹谈判”,这是以英国的亲德派、当时的陆军大臣霍尔丹命名的。

  但是,谈崩了。

  当时,德国总理霍尔维格倾向于接受英国的观点,限制德国海军的规模,和英国人达成协议。但他的温和态度,遭到了海军大臣蒂尔皮茨的坚决反对。威廉二世也认为,德国海军被限制发展是对德国的侮辱。德国希望英国不要介入欧洲可能的大战,但又不愿意限制自己的海军,这怎么跟英国谈?另一方面,英国认为,如果英国不介入欧洲战争,德奥很可能会战胜法俄,加上德国又不愿意限制海军,这让英国无法接受。

  不过,即使谈崩了,英德双方在1913年和1914年开战前,还在谈。德国还想获得更多非洲殖民地,这需要英国做出更多让步。德国还在修建巴格达铁路,在中东扩张势力,也要和英国谈判。在大部分谈判中,会议气氛是友好的。

  英国人的脾气是不是太好了?这还不掀桌子?

  但这也是英国的狡猾之处。或者说,是英国的高明之处:不到最后关头,英国永远想保持政治上的灵活性,保持多项选择的权力。既然法俄还没有和德国闹翻,英国也没必要闹翻。

  英国的态度给了威廉错觉,觉得英国将可能做出更多让步,甚至对欧洲两大军事集团保持中立。而如果英国中立,法俄未必敢打,这样,欧洲大战很可能就会避免。

  请注意:威廉二世的想法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在大战前,英国始终没有和法俄签订同盟条约。也就是说,理论上如果德奥对法德相互开战,英国是可以不加入的。为什么我们把一战时以德奥为核心的国家叫同盟国?因为他们都签署了针对其他国家的同盟条约。但是,以英法俄为核心的国家叫做“协约国”集团,是以三个协约为基础的,分别是1894年的《法俄协约》、1904年的《英法协约》,和1907年的《英俄协约》(或《英俄条约》)。这三个协约之前都讲过,除了《法俄协约》是明显针对德国的、带有同盟性质的条约(因此叫“法俄同盟”),其他两个协约都是英国和法俄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并没有形成针对第三国的军事同盟。

  因此,威廉二世在战后说,德国始终没有做好战争准备,之前也没料到大战会爆发,是有道理的。他在回忆录中用战争爆发前他正在挪威访问、并且为了平息萨拉热窝的遇刺风波而继续访问挪威(如果回国反而显得事情严重了)、德国外交部也不相信大战会爆发、德国仍然向协约国出口黄金和粮食、德国高官对日本透露出的法俄即将对德奥开战的分析感到震惊(日本人认为法俄觉得此时开战对法俄最有利)、德国也已经风闻法俄要对德奥开战等消息时说:“德国根本没有预见战争,也对1914年7月的战争没有做任何准备。”

  当然,他的说法也不完全对。因为前文说了,1910年以后的欧洲局势已经非常紧张,各大国都在加紧扩军备战。如果不是为了做战争准备,又是为什么呢?因此,更准确地说,是威廉二世没有想到因为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遇刺这么个不算很大的、局限于奥匈和塞尔维亚的事件,让战争立刻全面爆发。

  总算正式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了。

  现在我们知道,导火索是1914年6月底奥匈皇储、斐迪南大公对萨拉热窝的访问时遇刺身亡。当时萨拉热窝是塞尔维亚的首都,奥匈正式吞并波黑后,塞尔维亚始终非常不满,因为塞尔维亚始终想建立一个“大塞尔维亚国”,奥匈的做法挡了它的道。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塞尔维亚作为协约国成员,享受了巨大的战争红利,以它为核心建立的南斯拉夫,本质上可以看成是“大塞尔维亚国”。为什么叫“南斯拉夫”呢?因为是“南边的”“斯拉夫人”的国家。

  只是这个包含(或吞并)了众多民族的国家也没能持续多久,2003年因为民族问题和大国角力又解体了,回到了一战前小国林立的状态。

  回到一战前,塞尔维亚始终对奥匈不满,另一方面,奥匈也对塞尔维亚心怀戒备,一些人也想趁机吞并塞尔维亚。正值盛年的斐迪南大公就是这么想的,他想建立一个“三元帝国”,在这个帝国中,塞尔维亚人和奥地利人、匈牙利人平起平坐,整个国家还是由奥地利皇室来领导。

  这个想法很大胆,甚至在优待塞尔维亚人,可惜他不知道此时奥匈的军力早已大不如昔了,更没有考虑到就算奥匈想搞,英国、俄国肯定不同意,到时候肯定会起轩然大波。当然,他并没有公开他的想法,只是想对塞尔维亚访问,先改善两国关系再说,没想到被塞尔威亚的爱国分子(或者恐怖分子)刺杀了。当时费迪南夫妇都被刺客普林西普枪杀,他是个瘦弱的塞尔维亚青年。

  站在奥匈皇帝约瑟夫一世的立场上,肯定极为悲伤。他的皇储又死了,还得再选新皇储,一大堆麻烦事。但另一方面,肯定要严惩塞尔维亚,奥匈国内也有一帮人想借机打仗,于是奥匈向塞尔维亚发出了措辞严厉的通牒,提出十几项要求。

  客观地说,这些要求虽然个别条款有些过分,但绝大部分是合理的,毕竟皇储夫妇在进行友好访问时被刺杀了。但是塞尔维亚基于国内的法律(例如20岁以下的人不能定死罪),没有全部答应。此时的塞尔维亚还不敢和奥匈为敌,但是如果全部答应奥匈的要求,尤其是在和国内法律冲突的情况下,相当一部分塞尔维亚人会觉得丧权辱国,国内还不乱套?所以综合权衡,塞尔维亚答应了奥匈大部分条件,11条答应了9条,另外两条可以继续商量。

  在塞尔维亚看来,这已经很够意思了,但问题是奥匈要求“全部答应”。奥匈觉得自己是个大国,小国塞尔维亚居然敢讨价还价,奥匈已经丢面子了,于是约瑟夫一世咨询威廉二世的意见,是否应该对塞尔维亚动手?威廉二世支持奥匈和塞尔维亚“清算”,还补充说,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于是,奥匈在德国的支持下,继续对塞尔维亚强硬。

  那么,威廉二世想打仗吗?

  其实他一点都不想。但威廉二世是个大嘴巴,经常发表一些好战言论,这次也不例外。他怎么不明白,鉴于德国在欧洲的强大实力,他的好战言论只能让对手更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呢?所以这个人神经上肯定有点毛病。例如,1913年12月,一名德国将领被土耳其任命为土耳其第一集团军司令,此举令德俄关系再次紧张。威廉二世在阅读了这个问题的各种报告后写下批语:“能否对抗来自各方的扰动,这件事关系到我们的名誉。所以快站起来,把手放到你的剑柄上。”这难道不是想和俄国开战吗?但真要打仗时,他又会犹豫和寻求妥协。

  而且威廉二世认为,就算奥匈和塞尔维亚开战,战争仅仅会局限在巴尔干半岛。俄国?肯定会干预,但俄国会为此和奥匈开战吗?不会的,更别说和德国开战了。

  所以他此时又发表了好战观点。

  但是,他的看法对奥匈却是个极大鼓励。于是,奥匈于1914年7月23日,对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

  请注意,从斐迪南大公在6月28日遇刺,到7月23日,已经过去了20多天。这20多天里,各国都展开了错综复杂的外交,尤其是奥匈、塞尔维亚,和德、俄、英、法,六国之间电报不断,大家都在不断沟通,反复商谈各种条件。

  过程很复杂,这里就不详说了,但有两点可以肯定:

  1、奥匈自感有德国撑腰,很想和塞尔维亚打一仗,而且认为不会发生大国战争。

  这里,奥匈肯定误判了。首先,奥匈的军队打不过塞军,这在战争爆发后得到了证明。一战爆发后,奥匈先在南线打塞尔维亚,反被塞尔维亚打败。半年后奥匈再派大军攻入塞尔维亚,又被塞军打跑。所以现在奥匈军队根本没有凝聚力和战斗力,已经成了渣。但是打之前谁知道呢?奥匈的鹰派决策者根本意识不到这一点,约瑟夫一世难辞其咎。其次,奥匈没想到威廉二世不想因此而展开大战,这方面两国没有沟通好。第三,奥匈更没想到俄国会借机发难。

  2、俄国想借机和奥匈开战,法国也想把事情搞大,把德国拉下水。

  在之前复杂的沟通过程中,威廉二世和尼古拉二世也沟通过,双方都认为没什么战争好打,但是另一方面,俄国的强硬派在逼迫沙皇对奥匈强硬,沙皇懒得烦,也觉得应该展示一下态度,威胁一下奥匈,否则俄国也太好欺负了。于是在7月25日,俄军进入了“战争准备阶段”,也就是把军队调往前线。很多俄国人早就恨透了奥匈和德国,很想借机和奥匈开战。尼古拉二世显然低估了把军队调往前线的严重性。

  另一方面,法国那边也有人想把事情搞大。这多少有点让人出乎预料,因为塞尔维亚危机的直接当事国是塞尔维亚和奥匈,然后是德国和俄国,法国来凑什么热闹?可是法国唯恐天下不乱,它太想借机把其他大国拉下水,对德国复仇了。

  于是,1909年不想因为波黑危机打仗的法国,以法俄同盟的名义,在7月28日局部动员了。

  俄法的消息迅速传到德国,德国鹰派急了,鼓噪威廉强硬。此时,德军总参谋长是小毛奇,他强烈要求德国也做局部动员。威廉十分犹豫,举棋不定。但是容不得他犹豫太久,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

  奥匈在宣战前,德奥两国居然没有做充分沟通!

  7月29日,俄国局部动员。

  7月30日,俄国全面动员。

  7月30日,小毛奇在未经授意的情况下,劝说奥匈为了对抗俄国,展开动员。于是,奥匈也动员了。

  7月31日,法国全面动员。

  事后有人分析说,如果法国不是那么快地局部动员,俄国的决策可能会不同。但是现在奥匈对塞尔维亚的战争已经开始,法国都局部动员了,俄国怎么做?沙皇在半推半就之下,也就全面动员了,于是法国又全面动员。

  俄法两国的动员速度之快,出乎德国的预料。所以很显然,法俄两国的强硬派都想把事情搞大。

  德国这边也在密集开会。最终,随着法俄两国的动员升级,小毛奇的意见占了上风。为了劝说威廉二世,他甚至留下了热泪。哎,够强硬,够爱国!

  于是在7月31日下午,威廉二世决定,由德国国防部长法金汉下令,德国全面动员!

  在威廉二世看来,既然俄法两国先全面动员,以后如果发生战争,责任将落在他们头上。

  那么,英国的态度呢?威廉始终非常注意英国的态度。

  7月28日,也就是在法俄德全面动员前,英王乔治五世保证“我们会尽己所能不参与其中,而且将保持中立。”他的表态,给了威廉更多信心,让他敢于采取接近战争的行动。但是7月30日,英国外交大臣格雷对德国驻英国大使说:如果冲突仅限制在奥、塞尔维亚和俄国之间,英国不会参与,但如果德法都参与进去,那么英国将站在协约国一边。

  这让威廉很生气,怎么又支持法俄了呢?但是英国的这个表态虽然倾向于协约国,但严格来说,并未说直接参战。

  7月31日,乔治五世又说:如果德国不进攻法国,英国将保持中立。8月1日,威廉二世在德国已经全面动员后回复说:他非常愿意停止针对法国的动员行动。

  但是,在8月1日,德国对俄罗斯宣战了!

  这又是小毛奇的主意,他宣称德国的全面动员已经开始,停不下来了。在他看来,既然俄法首先全面动员,就是对德宣战。而以德国的情况,必须用“闪击战”解决问题,所以也不用叽叽歪歪了,先对俄国宣战再说。而且,小毛奇对战争的胜利充满信心,这也是他想把事情搞大的重要原因。

  小毛奇,是已经去世多年的老毛奇的侄子,德国的超级强硬派,1906~1914年,任德军总参谋长。

  德国对俄国宣战,接下来各大国之间的宣战,还少得了吗?

  那么,德国到底能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呢?

  下一篇,我将认真分析德国取胜的可能,也是本系列最后一篇。

  这个系列要结束了,有多少人理解我写这个系列的苦心呢?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谋局            鸿运官路

大红人           靠山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可关注本号,不定期得到风云野的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